伊莉討論區

標題: 探秘神秘墓葬——漢江 老人洞 [打印本頁]

作者: u123654789u    時間: 2009-3-6 01:06 AM     標題: 探秘神秘墓葬——漢江 老人洞

記者蒲哲 通訊員石岩 實習生安生靖

  提要

  三峽懸棺之謎,長期為世人所關注。你可知道,湖北省還有一種神秘的懸崖墓葬?

  今年年初,在南水北調工程的文物發掘中,一次意外的發現引起了考古人員的興趣,在漢江鄖縣青曲段,一批“老人洞”得到初步發掘。由此,漢江流域傳說中的“老人洞”,首次進入了考古人員的視野。 考古人員在考察一處崖墓遺址。記者蒲哲 通訊員曉傑 攝
  意外收穫這是在十堰的一個意外收穫。”4月10日,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欒豐實教授在電話中告訴記者。  近年,隨著“南水北調”工程的立項、開工,全國各地考古界的精兵強將“會戰”位於湖北省西北的丹江口庫區。2006年底,按照規劃,欒豐實教授等抵達鄖縣青曲鎮,發掘東周遺址項目,但發掘狀態並不理想。此時,當地傳說中的“老人洞”引起了他們的興趣。經過多方協調,報經上級批准,欒豐實等開始了調查發掘。電話中,欒豐實教授所說的“意外收穫”正是指此。
  在當地老百姓的指引下,考古隊很快見到了棲身青曲漢江河畔山崖上的多個“老人洞”,專家們將其稱為“崖墓”。順著崖壁攀緣而上,“老人洞”很快出現在眼前。考古人員發現,這些洞口呈半圓形,寬約0.8米,高約1.1米,洞深2米左右。


2007年1月12日這天,專家在青曲李家灣發現四個地點有崖墓存在,確認崖墓34座,大致分佈在丹江口水庫175米水線上下。墓口均朝向漢江,大致朝南。相互之間的直線距離不遠,形狀大多比較接近,可能屬於同一時期或相差不遠。大部分帶象徵性墓道的崖墓,和此前發現的同處漢江北岸的後房口崖墓群、流灣崖墓群有相似的地方。  “但遺憾的是,不少洞口明顯外露的洞內,已經很難找到文物了!”讓專家們失望的是,由於其中大部分崖墓水準位置不高,老百姓經常出入,已經很難發現文物了,但是專家們還是在幾個洞內發現銅錢等器物。就在專家們有些失望的時候,當地村民反饋的一個線索,讓大家眼前一亮。原來,一個村民此前到山上放牛,牛突然陷進一個石縫,在救援過程中,村民意外發現這是一個坍塌的山洞。在搬開斷裂的石頭之後,村民發現了磚砌的洞口,並在裏面找到了瓷器。得知考古隊在發掘“老人洞”,村民將瓷器帶了過來。經過初步鑒定,瓷器應該是唐朝時的文物。  這個發現,讓欒豐實教授等人十分振奮,發掘工作很快展開。
  經過發掘,在這個洞內發現了人骨、瓷器、銅鏡等器物20多件。考古隊初步確定,此洞應為墓葬,瓷器、銅鏡等應為殉葬品。由於這些崖洞多在丹江口水庫蓄水線以下,考古隊展開了搶救性發掘,經過數天的努力,出土了數十件文物,其中包括唐代貨幣———“開元通寶”銅錢。

出土的這些文物,證明這些‘老人洞’確實是墓葬。有些洞裏還能看到一些殘存的人骨,大部分都已風化成灰,畢竟1500多年了。”鄖縣文物局局長周興明這樣告訴記者,“這次發掘收穫不小,價值很大,這一批崖墓的年代,初步確定為隋唐時期。”  而在此之前,這種“崖墓”一直被老百姓傳說為“寄死窯”,並未當作文物對待。
  古老傳說在鄖縣當地,“老人洞”也被稱作“自死窯”、“寄死窯”、“跑匪洞”、“巴人洞”、“參洞”等等。不僅僅在鄖縣,鄂西北各縣幾乎都有分佈,特別是沿漢江的丹江口、鄖西,均有大片遺跡。甚至,在十堰市城區中心的人民公園裏都有。

  而關於這些奇怪的“方形孔洞”的故事也一直充滿了神秘。最初,讓這些被專家們稱為“寄死窯”的洞引起外界矚目的,並不是因為考古,而是一群民俗學家。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在十堰市舉辦民間文學骨幹培訓班,喜愛民間文學的專家轉述了一個叫《鬥鼠記》的故事,這是當地大人小孩都聽過的故事——


 在古時,麇國(麇國,地處鄖縣,春秋古國)有個規矩:“老人無用”,凡是上了60歲的老人,都要被送到偏遠的“寄死窯”,家人送飯三天后便不得再管,最終讓其凍餓而死,再抬下山,誰也不能違抗這個規矩。所以在“寄死窯”中不像其他墓地那樣可以發現遺骸。一年,有個叫楊三的農民,偷偷把年過六旬的老父親藏在家裏。恰巧,某國使臣攜一碩大如黃牛的“犀鼠”欲同麇國鬥鼠,敗者向對方稱臣納貢。王公嘗試了所有辦法,放出兇猛的老虎亦不敵,舉國上下不安。

  一天,楊三說及鬥鼠事,老人告訴兒子:“鼠懼貓,如將一貓養至十三斤半,放出即可擊敗犀鼠。”此農民立刻報告王公,照此辦理,果然獲勝。這個農民受嘉獎時說出是自己年過六十的父親獻的計策,王公聽後認識到“老人是個寶”,於是下令廢除了“棄老于寄死窯”的規矩。

這個古老的傳說讓與會的華中師大民俗專家劉守華教授產生了興趣:這究竟是一個純屬虛構的故事,還是有一定事實依據的傳說?類似的傳說,他蒐集到的印度、印尼、日本、北韓以及國內多個民族大同小異的類似文本有20多篇,難道在鄂西北,竟有實物留存?
後來,劉守華教授去武當山下的官山鎮,考察了當地幾十個“寄死窯”。考察完畢,他們得出了一個基本意見,認為當地流行的將老人送進“寄死窯”的習俗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問題在於,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周朝就有了敬老並厚葬老人的習俗。姜子牙80歲當宰相,民間至今傳為佳話。春秋戰國時期,老人的智慧謀略在眾多諸侯國爭霸稱雄的激烈爭鬥中大放異彩。漢代,官府還給年滿70歲的老人贈送“鳩杖”以示祝賀,敬老習俗早已完全確立。在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下,竟然還流行過如此野蠻落後的“自死”或“寄死”習俗,很難使人相信和理解。


2003年,由十堰市委宣傳部、十堰電視臺等單位組織的漢江生態文化漂流考察活動,曾對十堰“老人洞”遺存進行了關注,隨隊的上海《東方早報》記者李道權記錄了當時的考古爭論:部分曾參與“老人洞”考察的專家認為,“寄死窯”只是流落在民間的一種傳說而已,從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確定的倫理道德及孝道角度出發,將年滿60歲的老人送往懸崖上開鑿的石洞、讓其自生自滅,不符合倫理綱常。與此相反,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副教授羅二虎則認為,民間傳說是在一定的事實基礎上進行文學再加工的過程,而“老人洞”的傳說是有一定的歷史基礎的,在漫長的封建歷史進程中,棄老的習俗在一些民族或地區是存在的。

富人墓葬?老人洞”到底是寄放老人等死的“寄死窯”,還是富貴老人去世之後的墓葬?

  此次鄖縣境內的“老人洞”發掘之後,考古結論的天平顯然傾向於後者。這次計劃外的考古發掘,使“老人洞”躍身成為“文物”,並初步揭開其神秘面紗。鄖縣文物局局長周興明就認為,發掘出來的“老人洞”裏面有殉葬品,比如青銅鏡、銅勺等,並且這些殉葬品的時代都比較久遠,應該是在隋末唐初。這說明“老人洞”不是傳說中的寄死窯,而應該是富人的墓葬。



對於這個“新”的說法,專家們給出了幾個理由。專家們認為,這些洞是開在懸崖峭壁之上的堅硬岩石中,其開鑿即便在今天也是不小的工程,在古時候,沒有一定經濟能力,是不可能請工匠來完成的。同時,這次發掘中一些保存較好的洞裏面出土了貴重的殉葬品,包括銅境、器皿等,這些只能是家境殷實的家庭所為。此外,本次發掘的崖墓大多位於水深崖陡的石壁上,背風朝陽,是理想的墓地,這又印證了中國古時的“風水”之說,表明在挖掘岩洞之前,主人家是找風水先生看過的,這也與“富人墓葬”的推測相吻合。

  而一些學者的觀點,似乎從另一角度佐證了這次考古的收穫。有專家認為,所謂“寄死窯”更可能是叫“祭祀窯”,前者是口傳中的音誤和低文化者的想當然。有人認為,十堰一直是偏僻山區,在當地方言中,把“祭祀窯”誤為“寄死窯”是很正常的。古代漢江流域有不少古國,這些古國一定有著某種特殊的祭祀方式。宗教本來就有很多石窟文化。所以在山壁上鑿石窟,用來從事某種祭祀活動,也不是沒有可能。

十堰職業技術學院王一軍教授是訓詁學專家,他說,“祭祀窯”傳成“寄死窯”、“自死窯”之類,在訓詁學上是能解釋通的。音同音近的字,可以相互借用,相沿已久,古今一理,就像我們今天的人寫了別字還不自覺一樣。
倘若這一說法成立,那麼,十堰本地歷史上可能並未存在過這種將老人放入洞中活活餓死的習俗,而“祭祀窯”演變成“寄死窯”,只是一些外來傳說和當地祭祀習俗結合後附會的一種產物。

 謎團待解那麼,漢江流域像這樣的“老人洞”有多少呢?有關部門表示,尚無具體的統計數字,有關的深入研究也一直沒有真正展開。

  但漢江流域傳說中的老人洞數量較多,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僅在丹江口市的官山鎮地區,就有40多座,全部集中在西河村、官亭村、袁家河三個村落。而在丹江口市的鹽池河和丁家營也保存有數量不少的類似崖墓。周興明局長說,目前,在這一地區已經確認的崖墓有數十座,整個鄖縣估計有數百座,他們正在對此展開進一步調查。

此次山東大學考古人員發現,在鄖縣青曲鎮漢江岸邊20公里範圍內的地方,有6處崖墓群,其中前房崖墓最為典型。此處崖墓選擇在崖下50余米處,居漢江最高年份水位線之上約30米。崖墓一共上下4排10個,上第一排為5個崖墓,向下第二排為2個,第三排為2個,再向下10米第四排為1個崖墓。崖墓開鑿形式大體相同,豎式向裏開鑿的崖墓居多,橫式開鑿的較少。10個崖墓中有9個是直形鑿入的墓穴,僅有上第一排右側第二個為橫向鑿出的墓穴。10個崖墓中,只有第三排兩側崖墓門上部雕有花紋圖案。

  雖然本次考察掀開了十堰地區崖墓神秘面紗的一角,但它們究竟是“老人洞”還是墓葬,目前仍沒有定論。

一個最大的疑問就是,在古時候,人們通過什麼方式開鑿這些洞穴?如果說,這些崖墓就是傳說中的老人洞,那麼在生產力低下的社會背景下,沒有鐵制工具等,人們能鑿成這些崖墓嗎?反之,既然有了鐵制工具,就說明當時的生產力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生活水準應該有了很大的提高,“老人洞”之說又站不住腳。


而如果說這些崖墓都是墓葬,由此也將引出更多疑問:這些崖墓是一家造一個,還是集體建造?一孔岩墓,是只安葬一個死者還是用作“公共墳墓”?

  因此,能否破解這些文化遺跡之謎,將是研究我國敬老習俗、喪葬習俗演進課題的一把重要鑰匙。據記者了解,2006年,漢江上游“老人洞”的調查,已被列入中國國家地理基金項目,揭開謎底或許已不遙遠。
作者: 佐川笨蛋    時間: 2009-3-6 08:19 A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s39962007    時間: 2009-3-8 05:31 AM

中國的民間故事充滿著令人著迷的氣息,很可惜沒有一部專書可以介紹
作者: gggggyyyyy    時間: 2009-3-11 06:48 PM

歷史令人迷.
不過對面老是挖墳..這樣不好吧~
畢竟死者為大啊..
作者: REIAABLE    時間: 2009-3-14 07:41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ps1210805    時間: 2009-3-29 05:25 PM

很另類的墓葬............謝謝分享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www56.eyny.com/) Powered by Discuz!